媒体报道
【县域卫生】郑孝敬:省级重点专科是这样练成的
点击次数: 254 信息来源:县域卫生 作者:黄月红 编辑: 发布时间:2024/11/28玉环市人民医院ICU,自1996年建科以来,相继成为玉环县重点学科、玉环市重点学科、玉环市支柱学科,2010年被评为浙江省县级医学龙头学科建设单位,2014年成为台州市重点培育学科,2022年被评为台州市差异化扶持学科。近日,又成功获批浙江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ICU,是科主任郑孝敬和团队的“战场”,为了争取哪怕一线希望,无数次跟时间赛跑,每一次都用尽全力。“患者以命相托,我们必当全力以赴。”
01生命之重
郑孝敬记得,1995年刚到玉环市人民医院内科病房上班的那段时间,收治过不少喝农药自杀的患者。
有一个20多岁的女孩,喝了甲胺磷约300毫升,住院第二天出现呼吸、心跳停止,他和同事一起进行心肺复苏,很遗憾没能抢救过来。
同年,郑孝敬调到急诊工作,除了看急诊,还要跟120出车。他记得,有一年的暑假,120接到电话,有3个小孩掉进了水库。
郑孝敬和麻醉师、护士一起出发,救护车开了20多分钟赶到水库。水库边已经聚集了一两百人。在岸边等了20多分钟后,终于找到其中一个落水的孩子。
那是一个十四、五岁左右的大男孩,被拉上岸时全身冰冷、发绀,呼吸、心跳停止,两侧瞳孔散大,距他掉入水中已经1个多小时。郑孝敬和同事在水坝斜坡上对孩子进行心肺复苏,成功插管,并接回医院进一步抢救。
途中有人悄悄问郑孝敬,还有救吗?他沉默了。淹在水里1个多小时成功抢救的几率还有多少?他很清楚,但几率低还需要抢救吗?答案他也很清楚。
1996年医院成立ICU后,再也没有患者因为农药中毒而死亡。第二年,郑孝敬到ICU工作时,有9张重症床位,16张普通床位。基本上三四天一次夜班,除了当天上午到医院查房,夜班期间也经常忙个通宵,下了夜班还要站好几个小时查房,常常站到最后回家时,双腿已经酸胀难忍。
那段时间,郑孝敬严重失眠、多梦,甚至吃3颗安眠药都没效果,后来吃过一段时间的奥氮平(非典型神经安定药),导致有时早上查房没有思路。
这让郑孝敬意识到,医学并不完美,也因此,行医之道被总结成:“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ICU经常接收因病情加重从其他科室转过来的患者,郑孝敬都会花大量的时间用来检查分析、沟通,有需要还会请外院专家来会诊,增强患者和家属的治疗信心。
ICU患者往往同时有多种疾病,诊疗过程常常伴随着选择,医生所做的分析和判断决定了家属的选择。无数次,郑孝敬问自己,这样选择是正确的吗?因为一旦出错将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这时候他感觉自己就像法官,肩上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ICU医护人员是与传染性病毒抗争的前线之一。
2003年非典期间ICU医生抽调到急诊,郑孝敬戴着闷热的N95口罩救治发热病人,所幸没有感染。然而2020年的新冠疫情期间就没这么幸运了。
ICU医生本来就人员不足,还抽调去了发热门诊、核酸检测点、隔离观察点和感染楼的发热病房,郑孝敬和同事们接二连三倒下,危重病人挤满了ICU抢救大厅,还能上班的医护人员天天加班,坚守岗位。后来,没值班的人又主动来医院帮忙,卷起袖子戴上手套默默投入工作。
“是ICU内奄奄一息的病人,ICU门口焦虑而悲戚的家属,让我们不能松懈。”郑孝敬说。
在ICU的发展历程中,常会碰到一时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也总是遭遇患者或家属的不信任。每每这样的时候,郑孝敬就觉得自己像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挑战着与自身悬殊的巨大风车。如今20多年过去了,过去看似不可战胜的困难都被一一克服,他又已投身于新的挑战中。
02用尽全力
2019年,郑孝敬参加了四川茂县的医疗援助工作,期间他发现,茂县的血气分检测结果与临床判断有出入。
血气分析在危重病人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化验数据的正常值一般参照教科书。他查阅大量文献发现,茂县人民医院ICU海拔在1586 米,空气氧含量从海平面的20.8%下降到约17%,大气压从1个大气压下降到约0.84 大气压。不同高海拔地区,人体的参数会发生改变,但茂县没有高原标准可循。
于是,他根据医学原理进行重新测算,再用茂县实际的血气分析结果进行反复测算和对照,于是,血气分析24项检测的“茂县(高原)标准”诞生了。其中,19项标准与教科书上的标准不同。他因此受到当地政府表彰,并被援予“羌山最美援藏干部”荣誉称号。
“面对临床疑难杂症时,医生就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每一步诊断和结论都要有自己的思考过程。”郑孝敬常鼓励年轻医师,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会让更多人受益。
郑孝敬还强调,不同医生对同一位病人的诊疗方案应该同质化。他要求,ICU病人的救治,科室每位医生都必须参与其中,不能因医生认识不同而对病人的治疗产生偏差。
因此,他每天带领同事病例讨论和集体查房,确保每位医生对病人的诊疗达成共识。查房的过程也是带教的过程,病情观察、鉴别诊断和处理,这些在临床中非常重要的技能。
“任何一项工作想要做好,都必须付出精力、时间和感情。”郑孝敬不厌其烦地叮嘱年轻医生和带教的学生,时而提问,患者目前的病情进展、疾病的发病机理、药品调整针对哪个症状,随时查漏补缺,帮助大家学到真本事。
郑孝敬认为,重症医学和其他学科分类完全不同,ICU是危重病人生命“最后防线”,靠得是团队的力量、众人的智慧。如果说医院是一个战场,ICU就像是“特种部队”。ICU是危重病人生命最后的希望。郑孝敬说,“患者以命相托,我们必当全力以赴。”
34岁的男子“肝硬化晚期、多脏器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脑水肿”在省级医院抢救1个月后病情恶化,被判“死刑”,由救护车送回玉环老家,家人已开始准备后事。后来,经过郑孝敬带领团队治疗,患者5天后苏醒,1周后重要器官功能明显好转,两周后顺利从ICU转入普通病房,一个月后康复出院。
一男子因草乌中毒导致心跳停止,抢救近2个小时仍不见起色,一旁的家人陷入绝望。郑孝敬带领团队继续心肺复苏、血液灌流等,电除颤13次……一直抢救到凌晨3点多,患者终于恢复了心跳。之后经过治疗,康复如初,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郑孝敬带领团队持续提升技术水平,ICU成为浙江省首批县级医学龙头学科、台州市重点培育学科、玉环市重点学科,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浙江省“青年文明号”“台州市五一劳动奖状”“感动玉环人物”等荣誉称号,连续20多年评为医院“先进科室”。
在ICU,郑孝敬和团队无数次和死神角力,跟时间赛跑,试图“扼住命运的咽喉”,为了争取哪怕一线希望,每一次都用尽全力。回想每一次惊心动魄的抢救、每一个活生生的病人、每一个彻夜不眠的夜晚,即使时隔多年,仍会心情激荡。
“当看到一位位患者康复出院,一切努力和付出都值了。”郑孝敬将重症医学领域奔跑29年的心得,凝结成这一句朴实的话。
https://mp.weixin.qq.com/s/qXOgdukrgpJ6vh--f0gp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