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7.28 世界肝炎日——那些不得不“肝”的知识
点击次数: 1719 信息来源:玉环疾控微健康 作者: 编辑: 发布时间:2019/7/282019年7月28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第九个“世界肝炎日”。为继续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确定今年的宣传主题为“积极预防,主动检测,规范治疗,全面遏制肝炎危害”,旨在号召大家积极主动接种疫苗,主动体检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感染者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全面遏制病毒性肝炎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面对肝炎,疾控君就要和你讲讲那些不得不“肝”的知识。
一、什么是肝炎?
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肝炎按照病原学分类分为五型,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
肝脏是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分泌胆汁、储藏糖原、调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等,还有解毒、造血和凝血作用。一旦肝脏受损,那人体的代谢、解毒、造血和凝血都会出现问题。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肝炎的临床表现:疲乏、食欲减退、厌油(代谢不了),肝功能异常(造血和凝血功能障碍),部分病例会出现黄疸。
二、肝炎怎么传播?
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
乙型、丙型与丁型肝炎多呈慢性感染,少数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乙型、丙型与丁型肝炎传播途径较广: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而密切生活接触、性接触等均可能造成传播。现已证实唾液、汗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可含有HBV病毒。
三、面对肝炎需要做些什么?
1.积极预防
在台湾地区和广西龙湾地区分别进行的一项对比研究发现,接种乙肝疫苗后,两个地区的肝癌发病率均显著下降。
“包括乙肝疫苗在内,总体上来说,疫苗是安全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表示,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经济和有效的手段。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远远小于不开展预防接种而造成的传染病传播的风险。
2.主动检测
肝功能检查、肝炎病原学检查(尤其乙肝五项)、甲胎蛋白和B超检查对于早期筛查价值较高。
健康人群一般一年检查一次就可以,健康人群的肝脏部位如果没有遭受到传染的情况下,是不会出现项目上的细节变化。
而肝炎患者对于这些检查则需要每隔三个月检查一次。因为乙肝患者的肝脏受损已经形成,在利用药物对肝脏进行修复和治疗的过程中,会导致检查的数据出现变化,为了更好地调整药物的份量和搭配就需要每三个月定时检查一次并做出相应的药物调整。
3.规范治疗
足够的休息、合理饮食,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过劳和损害肝脏药物。
急性肝炎:一般为自限性,多可完全康复。以一般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急性期应进行隔离。
慢性肝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案,包括合理的休息和营养,心理平衡,改善和恢复肝功能,调节机体免疫,抗病毒,抗纤维化等治疗。
四、有哪些肝炎疫苗,谁该接种?
目前有甲肝、乙肝、戊肝三类疫苗。
甲肝减毒活疫苗、乙肝疫苗为国家免疫规划第一类疫苗,适龄儿童由政府提供免费接种。戊肝疫苗可自费自愿接种。
乙肝疫苗接种对象主要包括新生儿、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其他乙肝感染高危人群(医护人员,经常接触血液或分泌物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HBV)携带者的配偶、家庭成员或密切接触者,器官移植受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性乱或多性伴者,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
五、得了肝炎应该注意什么?
急性患者应隔离至病毒消失。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可根据病毒复制指标评估传染性大小。
对于甲肝、戊肝:应做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加强粪便、水源管理,确保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防止病从口入。
对于乙肝、丙肝及丁肝:须严格执行餐具消毒制度,用具一用一消毒,对带血及体液污染物严格消毒处理,密切接触应做好个人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