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玉环】守护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编者按:在“5·12”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我县举办了首届“美行玉环·最美护士”评选活动,并评选出“十大最美护士(团队)”,包括2个“最美护理团队”和8名“最美护士”。今日起,本报将推出《美行玉环 精彩故事·最美护士》专栏,陆续刊登他们中部分佼佼者的事迹,以飨读者。
“无止境漂泊没掌声与欢欣,无声的国度助人梦里飞行。”这首歌词正是ICU人的真实写照。
在县人民医院,有一支成立于1996年的ICU护理“战队”,目前有32位护士,年龄最大的41岁,最小的22岁。他们不仅是护士团队中的“特种兵”,更是守护生命的“哨兵”,他们默默地铸就起捍卫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20年间让1万多位危重病人获得重生。
“护理好患者是我们的责任”
上午9时的ICU病房里,一眼望去,医疗仪器多得让人眼花缭乱,护士穿梭其中,实时观察患者,及时捕捉他们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
“来,拍拍背,痛吗?不痛吧。”在27床,90后护士林晓丹像往常一样,为患者黄兴富做护理。
今年21岁的黄兴富从小患上了运动神经元病,这次因病转入ICU病房已有两个多月,目前只能抬一下手臂,动动手指,连话也说不了。
林晓丹是黄兴富的责任护士。在日常护理时,林晓丹都会到黄兴富床前说说话,耐心安慰,宽抚他的情绪。为了方便黄兴富看手机,林晓丹还贴心地在他的床头安装了手机支架。
渐渐地,黄兴富和林晓丹成了朋友。每当护理后,他总会竖起大拇指,向林晓丹和护士们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我们都是同龄人,交流起来比较快。看到病人状态好起来了,成就感油然而生。”说起自己负责的患者,林晓丹由衷地笑着说道。
ICU的病人几乎都是像黄兴富一样不能言语、无法行动的重症患者,且大多数都处于昏迷或危重状态。在这里,ICU人除了轮岗24小时严守床头,严密观察监护仪、呼吸机上变化的数值。日常护理上,护士们还要反复地为患者吸痰,痰不小心碰到身上也是常有的事。因担心患者患上褥疮,护士们每小时就要帮他们翻身1次,几十公斤的身躯翻起来十分吃力,一个夜班后,腰酸背痛也是“家常便饭”,长久积累下来,年纪轻轻的ICU人几乎都换上了严重的腰椎病。但他们没有丝毫抱怨,做起事来不怕脏、不怕累,争先恐后。
若有人说自己工作责任大,莫不过性命相托;若有人说自己工作累,莫不过日不能暇、夜不能昧;若有人说自己工作脏,莫不过与秽物打交道。而集这些特质于一身的正是ICU人。
ICU护理团队护士长胡春霞这样说道:“ICU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我们必须认真、严谨、负责,这不仅是我们对患者的责任,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患者就是我们的亲人”
ICU就像是医院的“禁地”,连患者的亲人都不能随意进出,几乎封闭的治疗环境总会使患者感到焦虑与孤独。于是,在ICU,护士们不再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爱人心口的朱砂痣、孩子成长的老师,而是化身为患者的亲人。她们无微不至地在生活上帮助患者,甚至还要肩负起患者的吃喝拉撒。
“其实ICU是有2位护工阿姨来处理患者的秽物的,但只要患者拉了,护士们比护工阿姨都跑得快,卷起衣袖就干。”胡春霞说:“因为我们都觉得没什么,很平常的事,也是我们应该做的。”
年轻护士不过23岁,在家可能从未给父母洗过脚,但在ICU,她们每天习以为常地为病人清理秽物,有时候连家属都感慨,这又累又脏的活儿恐怕连自己的儿女都未必做得到。
“看患者病好我们会开心,相互奔走告知。看患者离开我们会难过,偷偷地拥抱哭泣。其实他们就是我们的亲人,所以每一位患者我们都得认真对待。”采访中,一位正在为患者输液的ICU人这样说道。
32位ICU人,个个都有这样的想法。他们待在ICU的时间少则2、3年,多则10多年,他们视患者如亲人,给予患者精心治疗与护理。但谈起自己的家人,ICU人却充满了愧疚。
胡春霞在ICU工作了8年,8年里,对她来说,最遗憾的就是错过了孩子的成长。
“儿子7岁那年,有一次周末我休息在家陪他,可是医院临时有事,他只能一个人在家。后来我回来时,看到他已经躺在沙发上睡着了。”话语间,胡春霞已经红了鼻子。
34岁的护士陈莹莹,在县人民医院ICU已4个年头。多年来,因为工作原因,她只陪父母出过一次远门。“记得那次是与同事调了班,腾出了几天陪爸妈去了北京,这样的机会其实挺难得的。”陈莹莹说道。但就是如此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其中却包含了对父母深深地歉意。
其实,不仅仅是胡春霞和陈莹莹,ICU人都有这样的“坏毛病”,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也总会放朋友“鸽子”。因为在那扇“与世隔绝”的门后,ICU人就像是荷枪实弹的战士,随时等待着的是患者的号令,她们把最美的年华、最好的陪伴都奉献在了IC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