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玉环】“骨水泥”撑起 岁老人的脊梁

2016-05-031509

   砖墙裂缝,可以用水泥粘合,其实骨质疏松、骨折,也能用“水泥”粘好。  

  日前,肖奶奶的脊椎里就注入了“骨水泥”,不到30分钟,“水泥”凝固骨头粘牢。第二天肖奶奶就重新站立行走了。  

  肖奶奶今年85岁,平时就体弱多病,尤其是腰,时常会感觉酸疼。  

  两周前,老人不小心摔倒了,之后隐隐约约地感到闪了腰、腹部胀痛,只能躺着休息,但情况一直没有缓解,连起床都费劲。

  家人搀着老人来到县人民医院,经过查体和拍片检查,老人的胸12椎、腰2椎体变形骨折。经骨科副主任医师王建洪会诊后,确定老人骨折原因是骨质疏松,需要手术。  

  王建洪告诉老人及家属,手术就是通过注入一点能让骨头支撑起来的“水泥”,让骨质疏松的部位粘固起来。  

  老人和家属听说要往脊椎里灌“水泥”,挺害怕。 

  “说是‘水泥’,但是跟盖房子用的水泥可不是一回事,咱们用的是医用‘骨水泥’,是一种骨粘固剂,专门用于骨外科手术。”经过王建洪这么一解释,了解手术利弊后,老人和家属才接受了该项新技术手术。  

  4月16日,王建洪和刘言云医师共同为老人进行了经皮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手术。这个手术通过局部麻醉,在X光机下,将一根穿刺针从骨折椎体的后方经过皮肤、椎弓根进入骨折的椎体,经确认位置无误后,调制少量“骨水泥”,注入骨折的椎体。不到30分钟,“骨水泥”就凝固了。第二天,肖奶奶就能下床了。  

  王建洪表示,“骨水泥”特别适合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人。  

  老年人骨质疏松比较普遍,许多高龄老人在各种外伤后易出现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患者,治疗需要长期卧床。而长期卧床可产生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和褥疮,甚至出现疼痛、畸形以及椎管继发性狭窄的并发症。  

  用“骨水泥”粘固不仅能减轻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避免大手术带来的创伤,缩短了康复周期,还可减少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可能性。该项治疗技术在县人民医院已造福了多位高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