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不容易了!750克“掌心宝宝”61 天顽强闯关,终迎生命逆袭

2025-09-10151

胎龄27+4周的超早产儿

出生体重仅750g

身体仅比成人手掌略大

……

宝宝“小多米”的生命开局

来得意外惊险

20250903 新生儿科03.jpg

玉环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团队

日夜守护了61

他层层闯关

用顽强的生命力

书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生命奇迹

 20250903 新生儿科17.jpg

提前12周的“匆匆报到”

20256月,小多米出生了,比预产期整整早了12周,一出生就被送进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区(NICU)。

20250903 新生儿科05.jpg

他的到来,像一场“硬仗”的开端:

出生体重仅750克,皮肤薄如蝉翼,血管清晰可见,肺部、心脏、消化系统等器官都没发育成熟。呼吸微弱、体温难维持,还面临着感染、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多重致命风险。

“孩子那么小的身体插了那么多管子,一开始都不敢给妈妈看,心疼啊。”提起最初的日子,小多米的爸爸还是眼眶泛红,“但医生说‘会尽全力’,这句话给了我们全家底气。”


61天的生死守护


小多米能平安出院,离不开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团队 61 天的精准护航。作为玉环市新生儿救治中心,新生儿科承担着玉环市小儿危重症、疑难病、小儿重大疾病及突发事件等的救治工作,配备了转运暖箱、新生儿呼吸机、CPAP仪、多功能监测仪、远红外抢救台等设备。

科室可应对超早产、超低体重儿的复杂情况,开展早产儿生命支持、危重新生儿呼吸支持等项目,还对出院后高危儿进行长期随访,开展营养指导、脑损伤和脑瘫早期筛查与干预。

NICU 里,小多米闯过了一道又一道的“生死关”。


1呼吸关

0909 1.jpg

由于肺部发育极度不成熟,小多米出生后立刻插上气管插管,靠高频呼吸机维持呼吸。医护团队运用最先进的呼吸支持策略,每天根据他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调整参数。

从有创呼吸机到无创通气,再到撤掉辅助设备,逐步过渡到自主呼吸,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慎之又慎。

2感染关

750 克的超早产儿,自身免疫力几乎为零。新生儿科团队严格执行了最严密的感控措施,多番商讨抗感染方案,精准使用抗菌药物,成功抵御了多次可能致命的感染侵袭。

3喂养关

21_副本.jpg

“孩子太小了,最开始只能用针管喂 0.5 毫升母乳,还要密切观察有没有呕吐、腹胀。”

团队为小多米定制了专属喂养计划,从微量喂养到通过中心静脉维持营养,再到最终实现经口足量喂养,让这个“小不点”获得了生长发育必需的每一分能量。

20250903 新生儿科08.jpg

慢慢的,小多米能自主吃奶,体重也稳稳长到了2500克。

4发育关

20250903 新生儿科04.jpg

为了保护小多米脆弱的神经系统,医护人员运用“鸟巢”式护理,模拟子宫环境、减少声光刺激。每天还会进行抚触护理等发育支持护理措施,促进神经发育。

此外,科室还特意联系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的眼科专家专程来院为小多米做眼底筛查,确保眼部发育正常。

61个日日夜夜里,小多米经历了呼吸暂停、黄疸、贫血、喂养困难等多次危急时刻。每一次险情都在医护人员不分昼夜的严密监护和及时有效的处理下化险为夷。

 

爱与专业滋养中 迎来温暖归家

20250903 新生儿科06.jpg

出院前一周,科室制定了详细的家庭照护计划,安排小多米妈妈住进了新生儿科的家庭陪护病房。

护士手把手教她如何给宝宝换尿布、喂奶、拍嗝,特别是体温监测、黄疸观察等早产儿家庭照护技能,医护人员事无巨细、认真叮嘱。

20250903 新生儿科02.jpg

“这61天,每一天都是煎熬,但每一天也充满了希望。”出院那天,小多米的妈妈声音带着哽咽,“医生护士们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对待宝宝,我们都看在眼里。”

20250903 新生儿科16.jpg

医护人员还为小多米送上精心准备的礼物——爱心相册。一页一页记录着小多米成长的印迹,一笔一划都是医护人员的爱意与祝福。

相册拼图.jpg

这个曾经在生死线上徘徊的750克小生命,如今带着所有人的祝福,踏上了充满阳光的成长之路。

他的康复出院,相信也会为其他正在经历类似困境的早产儿家庭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和信心。

 “小多米的成功救治,体现了我们在救治超早产、超低出生体重儿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和达到的技术水平。” 新生儿科主任刘红艳表示,“每一次成功,都激励着我们不断挑战极限,为这些早到的天使创造更多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