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怀文
曾怀文,台州玉环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33年。从颅脑损伤到复杂的脑血管手术,他始终专注而细致,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神经外科领域默默耕耘,帮助患者重获健康。对他来说,每一次成功的手术,每一张康复的笑脸,都是医者路上最珍贵的回报。

曾怀文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手术
“病人会骂人了,我反而高兴!”
每周二清晨,曾怀文都会带领全科医生逐一研读重症及术后患者的影像资料,全面掌握病情后展开细致查房。他们的查房足迹遍布ICU、EICU,甚至延伸至借住在其他科室的患者病床前。
曾有一位重型颅脑损伤昏迷两周的患者张先生,当时他的GC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仅有5分,家属几乎要放弃希望。在一次查房时,张先生的妻子红着眼眶说:“曾主任,昨晚老张突然骂人了,虽然胡言乱语听不清楚,但把护工都吓了一跳。”

曾怀文带队查房

曾怀文带队查房
曾怀文闻言立即为患者进行系统检查——观察瞳孔反应、测试肌力、评估肢体活动度,随后笑着解释道:“这是好兆头啊!病人能骂人,我反而感到高兴。说明患者的意识水平在提升,虽然现在言语混乱,但证明大脑功能正在重建。”
“这个阶段虽然家属可能会困扰,但对我们医生来说,却是最值得欣慰的时刻。”他补充道。
当曾怀文再次查房时,张先生已经能辨认家人,甚至能简单交流了。他的妻子激动地连声道谢:“多亏您当时说骂人是好事,不然我们真要被吓坏了。”曾怀文也转身对年轻医生们说:“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不仅要治病,更要读懂疾病背后的每一个信号,给家属希望,也给患者时间。”
“吃饭可以等,但病人等不了!”
“抢救生命,分秒必争!”这是曾怀文主任始终坚守的职业信条。“吃饭可以等,但病人等不了!”曾怀文常常这样说,“人命大于天,每一分钟都是生与死的较量。”
去年除夕夜,万家团圆时,曾怀文刚拿起筷子准备与家人共享年夜饭,急诊电话骤然响起,“一位患者突发失语,经检查确诊为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导致的急性脑梗塞,必须立即手术……”
“急性脑梗就是与死神赛跑,等吃完饭就来不及了!”曾怀文当即放下碗筷,以最快的速度赶往医院。在手术室里,他娴熟地为患者实施了脑血管造影术和经皮颅内动脉取栓术。经过争分夺秒的抢救,两天后患者语言功能恢复,四肢肌力也逐渐恢复正常。

曾怀文手术中
为了随时应对这样的紧急情况,曾怀文365天全天候待命,手机24小时保持畅通。“医生的天职就是守护生命,任何时候都不能懈怠。”这是他最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行医生涯的真实写照。
“当医生,比其他行业都有成就感!”
2003年,曾怀文挑起神经外科主任的重任。在他的带领下,科室一路披荆斩棘,先后率先在玉环开展了各部位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血肿清除、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小脑血肿清除术、大面积脑梗塞去骨瓣减压术、脑积水侧脑室-腹腔分流术、腰大池置管引流术,以及显微手术夹闭治疗破裂脑动脉瘤,脑膜瘤、脑胶质瘤、脑动静脉畸形血管、椎管内肿瘤切除术,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扎实。

DSA下动脉瘤手术
在曾怀文医生简朴的办公室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墙上悬挂的两面鲜红锦旗。其中一面绣着“医术精湛 妙手回春”八个烫金大字,每每看到这面锦旗,曾怀文都会想起今年2月那个惊心动魄的抢救案例。
67岁的老刘因突发剧烈头痛被紧急送医,CT检查显示左侧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破裂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二次破裂,必须争分夺秒进行手术。”曾怀文回忆道。当时家属对手术风险犹豫不决,经过他耐心细致的沟通解释,最终同意立即手术。
曾怀文带领团队连夜为患者实施了经导管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由于手术及时,老刘术后恢复良好,出院复查时,家属特意送来这面锦旗表达感激之情。

曾怀文在门诊坐诊
神经外科医生办公室,一整面墙的锦旗格外醒目。其中一面写着“五星好评”的锦旗尤为特别,字里行间透露着患者质朴的谢意。
“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是一个生命的故事,是患者对我们最大的信任和肯定。”曾怀文动情地说,“每当看到这些锦旗,我就觉得,做医生比其他任何职业都更有成就感!”从医33年,曾怀文实施了数千台脑部手术,一次又一次地将病情危重的患者从“死神”的虎口中抢回来。

曾怀文指导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