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学习平台】健康知识丨非典型腹痛,需要争分夺秒探“真凶”

2025-03-05102

非典型腹痛,争分夺秒探“真凶”

近日,台州玉环65岁的林先生(化名)突发下腹部胀痛,疼痛持续一天后,他出现频繁的呕吐、便血等症状,家人立即将其送到台州玉环市人民医院。

经检查,医生排除了最常见的阑尾炎、胆囊炎、胰腺炎等疾病,随后医院立即组织胃肠外科、心血管内科、血管外科、放射科、超声科等多学科会诊。

追问病史后医生发现了线索,林先生有30余年高血压及近半年的房颤病史,其间不规律服药,考虑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可能性大,立即安排增强CT检查,果不其然,提示肠系膜上动脉中远端栓塞。

患者CT检查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指脱落的血栓阻塞于肠系膜上动脉,导致小肠急性缺血、坏死,是一种少见的急腹症,因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病情进展迅速,早期诊断率极低,常常经过剖腹探查确诊,多处已发生肠坏死,死亡率高达60%以上。

经血管外科专家综合评估后认为,林先生的栓塞位置为中远端,介入手术效果不理想,且患者已经超过了介入溶栓治疗的窗口期,建议急诊开腹手术。

胃肠外科专家团队手术中

生死时速,多学科协作保肠

当手术切口打开,医生们发现林先生的远端空肠、回肠呈现出令人揪心的暗红色,并且毫无肠蠕动的迹象,这意味着这部分小肠已经坏死。

在超声精准定位下,成功确诊患者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存在动脉搏动,这为尽可能保住患者小肠提供了重要保障。

“如果再晚一会儿,小肠可能就完全坏死,那时只能将小肠全部切除。现在虽然小肠奄奄一息,但是还有挽救的希望。”胃肠外科团队没有丝毫犹豫,迅速切开患者的肠系膜上动脉。

手术团队争分夺秒,小心翼翼地切除部分坏死的小肠,又仔细地将两端吻合。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剩余的小肠逐渐恢复了血供,原本无力的蠕动也变得有力起来。“太好了,小肠保住了!”手术团队的成员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医生查房

“多亏了你们啊!当时我疼得都以为自己没救了,真的感谢你们把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这可是救了我一命啊!”林先生满怀感激地说道,并表示后续会严格遵医嘱,规律服药、定期复查。

陈勇锋主任介绍,房颤患者的心脏跳动节律不正常,这极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游动到肠系膜上动脉,就会造成栓塞。

医生提醒,这种脱落的栓子可能导致任何部位的动脉栓塞。比如脑动脉栓塞,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脑梗”;而林先生遭遇的则是多数人不太熟悉的“肠梗”。因此,房颤患者一定要接受心血管医生的专业评估,积极进行规范的“抗凝”治疗,以此降低动脉栓塞发生的风险。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由于发病初期临床症状不典型,被称为腹痛中的隐形杀手。栓子是引发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罪魁祸首,一般来说,有三种来源:

心源性血栓:最为常见,导致该病的栓子多为心血管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慢性房颤、心肌梗死的附壁血栓、心内膜炎、人造瓣膜上的赘生物等。

血管源性血栓:可来源于大动脉粥样硬化的附壁血栓、粥样斑块的脱落或动脉瘤形成的血栓自行脱落。可见,中老年人的动脉粥样硬化,也是血栓的一个来源。

细菌栓塞:少数是由血液引起的细菌栓子引起的,常见于脓肿或脓毒血症等。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像“肚子疼”这种常见的急腹症,越来越多被发现是由血管疾病引发。除了上述林先生所经历的内脏动脉栓塞外,主动脉夹层、内脏动脉瘤破裂、门静脉血栓等疾病,同样会引发腹痛。

对于这些血管疾病而言,及时且正确的诊断至关重要。确诊后,大多数都能通过微创介入手术成功解决。所以,急性腹痛患者务必及时前往医院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6938756179683703449&t=1741145861873&showmenu=false&cdn=https%3A%2F%2Fregion-zhejiang-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item_id=6938756179683703449&ref_read_id=86e3173c-e89f-40bc-9647-8e4eb7842a5b_1742196259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