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多数人沉浸在团聚与欢庆中时,玉环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医护人员却默默坚守在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上,用专业与温暖守护着危重患者。近日,记者走进这个特殊的“战场”,记录下“白衣卫士”们的国庆日常。
一大早,ICU病房内已是一片繁忙。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等设备发出规律的声响,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气息——这里是没有节假日之分的生命“战场”。

“在ICU,从来没有节假日这一说。”主管护士陈施叶一边利落地更换防护服,一边对记者说道。她的语速很快,动作更快。“病情瞬息万变,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话音刚落,她的注意力已完全集中在新转入的19床患者身上。这名刚从呼吸科转来的患者因低血压出现休克症状,全身湿冷,情况危急。此刻,医生正在为患者进行穿刺,陈施叶则熟练地操作着B超仪器协助定位。
“他现在呼吸循环功能较差,我们需要改善血压,稳定循环。”陈施叶向记者解释时,手上仍在不停忙碌着,“与其他科室患者能自主活动不同,ICU患者完全卧床,在此期间,我们需要协助患者完成排尿、排痰等基本生理功能,维持生命体征平稳。”
这里的排班也更为密集,“白班时近八名护士在岗,其中五名专门负责重症患者的照护。”陈施叶补充道,ICU还设有专门的药班、治疗班等辅助岗位,夜间值班人员也保持在四人以上,并实行“多眼监控”的团队作战模式,确保危重患者不出现“监护真空”。
“很多重症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我们无法通过语言了解他们的不适,”陈施叶的声音柔和下来,“这时候,监护仪上的数据就成了患者的‘语言’,我们必须学会解读每一个细微变化背后的含义,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在另一张病床前,副主任医师罗黎文正俯身在患者老王(化名)胸前仔细听诊。“今天感觉如何?”他温和地问道,手中的听诊工作并未停歇。
老王因心衰转入ICU已一周。刚入院时,他的心功能极差,且伴有肺水肿,病情危重。经过无创呼吸机支持和系统性治疗,如今情况已明显好转,心功能逐渐恢复,近期将转回普通病房继续治疗。“从危在旦夕到转危为安,这正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罗黎文感慨地说。
谈及ICU的特殊工作节奏,罗黎文用“环环相扣”来概括。他介绍,医护人员每天要完成多次系统性巡视:早晨交接班后进行全面查房,午餐前再次巡查患者情况,下午上班前和下班前还各需进行一次细致检查。“即便是假期,这样的工作节奏也从未改变,算下来每天要完成3-4次全面巡视。”
除了专业的医疗救治,心理支持在ICU同样不可或缺。罗黎文表示,虽然下午设有固定的家属探视时段,但对于特别焦虑的患者,医护人员会灵活安排,允许家属适当陪护。这样既缓解了患者的紧张情绪,也让医护人员能更专注于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
此外,医护人员还会采取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方式。对于像老王这样的患者,罗黎文则采用了“可视化”的沟通方法。他解释说,许多初入ICU的患者都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感,这时医护人员会选择将B超检查结果展示给患者,让他们直观地看到自己心脏功能的逐步改善。这种眼见为实的方式,往往比单纯的语言安慰更具说服力。
对于在ICU工作十多年的罗黎文而言,节假日坚守早已是常态。“生命的危急不会因节日而停止,我们的守护自然也不能停歇。”他说,见证患者康复转出ICU,就是医护人员最好的“节日礼物”。
https://app.yhnews.com.cn/webDetails/news?id=17339660&tenantId=104&uid=6711cd45664dd11e3e6f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