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亲笔题写“悬壶济世”相赠,我院这名医生牛掰了!

2017-03-271535

你看过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家得主,莫言的书吗?或者,有看过莫言的题字吗?

图片6_副本.jpg

近日,莫言亲笔题写的悬壶济世四个大字,从北京寄送到我院沈仕伟医生的手中。

悬壶济世,对一名医生来说,是极高的赞誉!

远在北京响誉全球的大文豪莫言,何以对一个身居东海之滨的医生给予这么高评价?两人之间又有什么渊源?

记者走访了沈仕伟,听他讲述了他和莫言一家的故事。

 

因缘巧合结识大文豪 赠字相勉成佳话

 

沈仕伟是土生土长的玉环人,2008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并进入我院工作,现为我院中医科主治中医师。

图片7_副本.jpg

我与莫言先生家人结缘,是恩师仝小林教授牵的线。沈仕伟说道。

原来,参加工作后,上进的沈仕伟又师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科研副院长仝小林教授,边工作边提升自身业务。由于沈仕伟学习勤奋,加上年纪轻轻就对中医颇有研究,因此很得仝小林看重。也是在恩师的引荐下,沈仕伟与莫言先生的女儿相识。

图片8_副本.jpg

2015年,莫言先生的家人身体不适,经沈仕伟调理而愈。为表示感谢,莫言先生给沈仕伟寄来了《莫言散文集》等两本签名著作,并在两本书的扉页上都题上了沈仕伟先生雅正的字样。

这两年来莫言先生的家人会经常找我咨询一些健康问题,我也会给他们一些建议或开药方。沈仕伟说。两年多的诊疗接触中,建立的信任感早已由医患关系转换为朋友的关系。

近日,沈仕伟又收到了莫言先生亲笔题写的墨宝悬壶济世,以示勉励

这是值得我一生珍藏的一幅字。沈仕伟说,我猜想,先生写书法送给我,一方面是感谢,更多的是对一个年轻医生的鼓励和认可,希望我不忘初心、在医术上精进、助人免除病痛。我会继续努力的。

沈仕伟说,收到莫言先生的字后,除了开心,他更觉肩上重担添了几分,医术无止境,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我相信,莫言先生也希望我能做得更好。

图片9_副本.jpg

采访中,沈仕伟向记者提起一件往事。数年前,他曾买过一套书,书的底页上有段莫言先生的推荐语:假如我三十五年前读到这套书,我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现在我读后,依然觉得内心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这段话让他感动不已。

当时感动于先生的谦卑和真实,那时先生还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只是没想到数年后我会与先生结缘,人与人之间的因缘真是不可思议。沈仕伟笑着说道。

潜心研究中医 获大文豪赠字相勉非偶然

沈仕伟今年32岁,刚过而立之年。但采访中记者发现,眼前年纪轻轻的他,谈起中医娓娓道来,有些见地颇独到。

图片10_副本.jpg

记者得知,沈仕伟当年是以全市第一的成绩考入我院,现在是我县医药卫生界的一名政协委员。

突然间,记者明白了,沈仕伟获得莫言先生的赠字送书,绝非偶然。

传统观点里,看中医的病人喜欢找年纪大的老中医,认为经验丰富,医术更高明,然而有时年轻医生对疾病可能会有更创新有效的思路与方法。沈仕伟就是后者,也正是这种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孜孜不倦精神,让沈仕伟在某些病种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图片11_副本.jpg

平时接诊中,沈仕伟喜欢把看过的典型病例、治疗方案、疗效用文字记录下来。

工作8年来,沈仕伟不知不觉已经记录了近40多万字的个人验案。他说,这对自己的成长、学术研究很有帮助。

在很多人眼里,中医只是调理身体的。沈仕伟说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固然中医在调理体质方面有很好的疗效,但中医的本质是治病救人的医术,许多疾病如急慢性咳嗽、脾胃病、老年退行性关节病等都是中医的优势病种。

沈仕伟认为,一个中医,首先是一个医生,一个具有现代医学知识的医生,其次再是一个中医。中医不仅需要传承,更要创新,要善用古方治疗今病,因为现代社会高发的疾病与古代迥异。另外,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医,医学知识体系必须全面,这样医术才能过硬。因此他除了阅读大量的中医古籍,还会阅读最新的医学文献报道。

正因为这份孜孜不倦,沈仕伟在专业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1年及2016年,沈仕伟曾两次在玉环县青年卫技人员医学技能大比武中获得中医组第一名,近年来有多篇论文获浙江省中医内科年会、糖尿病年会优秀论文二、三等奖,去年曾受邀在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