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 | 那曲包虫病筛查记
7月28日,卓玉水作为玉环市首位援藏医生赴西藏那曲,开展包虫病筛查工作。一个月过去了,他在当地生活的怎么样了?援藏工作进行得如何了?让我们看看他在那曲的所见所闻所感……

7月28日上午,浙江医疗队一行——人从萧山机场出发,经四川绵阳转机后,于当天下午到达拉萨机场。一下飞机就受到了当地卫计委的热烈欢迎。生平第一次挂上洁白的哈达,内心感到无比骄傲,也感到责任重大。
初到那曲,高原反应是一道关卡。虽然来前都经过耐氧测试,但一同前往的战友基本上都起了高原反应,头疼、发晕,嘴唇发紫,四肢乏力等。我也不例外,头晕脑涨,想睡又睡不好。
那曲高,阿里远,昌都险。这是自古以来对西藏最艰苦的三个地方的形象概括,那曲作为三者之首,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几乎已是生命的禁区,这对来自浙江的我们来说,不仅是对身体的考验,更是对意志的煎熬。
到那曲后,大家的血氧量只有80%左右,所以一定要控制耗氧量。在平原里吃饭、睡觉这类正常的生理需要,在这里都变成了体力活。
在那曲街上逛了一下,一阵风吹过,全身都是泥沙,整个县城看不到树木。据说,由于生态恶劣,这里种不活一棵树。当地实行奖励,谁种活一棵树,奖励十万块钱,但是还没有人拿到这个奖金。

除了气候条件差,当地还深受包虫病困扰。包虫病分为囊型和泡型,其中泡型又称“虫癌”,是一种致死率很高的疾病。患者染病后,可导致肝、肺、脑及骨骼等几乎所有器官和组织的损害,丧失劳动能力,是农牧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过一天短暂的适应,援藏医疗队的伙伴们投入到筛查中。温州和台州医疗队共12人,负责那曲嘉黎县30000多人的筛查任务,筛查对象以学生及事业单位人员为主,平均每人每人天要完成100多人的筛查任务。

大家每天前往各个乡镇、村开展筛查工作。去的乡镇一天比一天远,一路土路,路基狭窄,每次去筛查点都要颠簸三四小时。藏区的乡镇条件差,没有自来水,有些还没电,连上厕所都是很头疼的事,更不用说洗澡了。
8月20日,8点30分从县城乘车出发,跋山涉水,下午1点才能到筛查点夏玛乡8村夏季草场。下午6点钟结束这个点的筛查工作,一行九人又马不停蹄到8村另一个筛查点。
途中,突然下大雨,平时的道路变成了河流,水流湍急,漫过汽车引擎盖,已经不能用颠簸来形容了,我们的小车简直是汪洋中的小舟,感觉一不小心就会倾覆。终于在7点多到达了目的地。

收工时天已黑了,再赶回县城吃饭,到宾馆已经11点多了。回到驻地,大家就拼命吸氧,补充“能量”,以期第二天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工作。
尽管条件艰苦,语言不通,但大家克服高原反应,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一个月共完成18000多人的包虫病筛查工作。

